奥运圣火在青海湖传递:“圣湖”碧水连“祥云”
奥运圣火在青海湖传递:“圣湖”碧水连“祥云”
发布时间:2023-12-17点击次数:1
作者: 公共工程

  新华社青海湖6月23日电(记者钱荣张进林)“圣湖”迎圣火,草原飘“祥云”。23日,在国际奥林匹克日,北京奥运圣火到达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青海湖畔,进行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传递活动。当地藏族群众在火炬传递沿途手捧一条长达6公里的哈达,向北京奥运会和圣火传递献上自己良好的祝福。在圣火传递过程中,一名火炬手还手持“祥云”,以骑自行车的方式来进行传递。

  当日青海湖风和日丽,湖水在蓝天的映衬下熠熠生辉,如同一颗蓝色的宝石镶嵌在美丽的草原上。奥运圣火青海湖地区传递的起跑点设在青海湖畔的环湖东路,担任第一棒火炬手的是参加过四川抗震救灾医疗救援工作的蒙古族医生达嘎。国际奥委会代表朱丽雅出席了起跑仪式。

  上午10时50分,在为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者默哀一分钟之后,达嘎从青海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曲青山手中接过熊熊燃烧的“祥云”火炬,圣火开始在青海湖畔传递。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海拔3200多米,总面积4300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省也由此得名。青海湖是藏族人心目中的圣湖,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最美丽的湖泊”之首。“西部歌王”王洛宾先生著名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就创作于此。

  地处青海湖南岸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共有41万人口,其中藏族人口占到57%,当天的火炬传递活动也因此充满了浓郁的藏族风情。前来观看圣火传递的藏族群众将2600多条洁白的哈达连在一起,组成了一条长达6公里的哈达;他们一起双手捧着这条长长的哈达,用藏语高呼“奥运加油”、“中国加油”,献上了对北京奥运会最美好的祝愿。

  圣火传递进入青海湖景区,当139号火炬手刘涌涛高举“祥云”开始自己的传递时,在路边观看圣火传递的两位藏族群众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哈达和青稞酒,献给了刘涌涛。60岁的藏族牧民仁却乎还走上前来,用额头轻轻在“祥云”上碰了碰。

  实现了与“祥云”亲密接触的愿望后,仁却乎的眼睛有些湿润。他和记者说,额头轻触是藏族人对神圣和圣洁事物的一种膜拜;奥运圣火对他们来说也是神圣的,因此,他想用这种方式来祝福北京奥运会。

  在当天的圣火传递过程中,135号杨艳丽骑着自行车完成了圣火传递。在传递过程中,她一手高举“祥云”,一手扶着车把,踏着一辆火红色的小轮自行车缓缓行进,并高呼着“奥运加油”。杨艳丽说:“能当选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并在向往已久的亚洲自行车顶级赛事举办地青海湖畔骑自行车传递奥运火炬,我感到无比光荣和激动!”

  12时26分,最后一棒火炬手——、海南州同德县尕巴松多镇完科村党支部书记德才加高举“祥云”,缓缓跑入位于青海湖151景区中心舞台的火炬传递终点,点燃了圣火盆。奥运圣火在青海湖地区的传递圆满结束。

  德才加在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说:“美丽的青海湖是我们藏族人民心中的圣湖,她就像一面镜子,映照了草原上的新发展、新生活。象征和平、进取的北京奥运圣火在圣湖传递,它们的光芒就汇合在一起,带给我们藏族儿女创造更加幸福新生活的希望和激情。”

  奥运圣火青海湖地区传递行程为6公里,共有162名火炬手参加了当天的火炬传递,其中藏族火炬手47人。

  24日,奥运圣火将在青海省会西宁传递,这也是奥运圣火青海境内传递的最后一站。

  新华社青海共和6月23日电(任晓刚马玲)“青海湖是我们藏族人心中的圣湖,奥运圣火能在这里传递,我们感觉到很高兴。”藏族牧民万玛才旦23日一大早,就和妻子一起来到青海湖边观看奥运火炬传递。

  6月的青海湖碧波荡漾,草绿如茵。万玛才旦是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江西沟乡下社村的牧民,从他的家里可以清楚地看到青海湖。虽然早已迁移到了山里水草茂盛的夏季草场,但为了观看北京奥运圣火传递,万玛才旦早早安顿好家里就下山了。

  万玛才旦和记者说,虽然从小在青海湖畔长大,天天都能见到青海湖,但今天的青海湖格外美丽。他还有一个心愿,就是给奥运火炬手敬献圣洁的哈达,以表达自己对北京奥运会的祝福。

  “来了来了!”圣火在人们的欢呼声中传递到了距离万玛才旦最近的139号火炬手刘涌涛的手中,万玛才旦手捧洁白的哈达向刘涌涛走去,“扎西德勒!”他献出哈达,也献出了草原人民的祝福。一时间,传递现场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我想用额头碰一下火炬。”牧民贡保加希望等火炬传递完用额头轻触“祥云”火炬。他充满期盼地和记者说,按照藏族的习俗,如果自己的头能碰到圣洁的东西,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吉祥好运。

  年逾花甲的牧民热琼乎和记者说,藏族有“转湖”的习俗,每十二年举办一次,通过磕长头绕青海湖一圈来进行朝拜。今年虽不是“转湖”年,但在湖畔的藏族群众看来,圣火在“圣湖”传递,这就是一次特殊的“转湖”祈愿。

  “从电视上看到四川地震,我希望神能保佑他们(灾区人民),也祝奥运会圆满举行。”说着,热琼乎双手合十,面朝“圣湖”,缓缓地弯下腰祭拜。

  新华社西宁6月23日电(叶修武姜辰蓉)24日,北京奥运火炬将在青海省最后一站--西宁市传递。在火炬即将到来之际,西宁市民纷纷走上街头,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迎接火炬的到来。

  23日下午,记者在西宁市中心广场、五四大街,长江路等地看到,街道两旁都挂上了迎接奥运火炬的宣传标语,许多市民手中拿着国旗、身上穿着奥运文化衫,一些汽车、摩托车上也插着国旗。

  在西宁中心广场邹文广老人特意带着孙子来买奥运文化衫。“奥运会在北京举办,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奥运火炬能在西宁传递我非常激动,明天我们全家人都要去看火炬传递。”邹文广老人说。

  “奥运火炬24日将在我们西宁传递,作为西宁市民,我非常期待火炬到来的那一刻。我们要努力办好奥运会,让全世界对我们中国刮目相看。”出租车司机李磊动情地说。为迎接火炬的到来,李磊特意买了三面国旗插在车上。

  徐凤茹是海湖路市场的一名个体户,虽然圣火明天才开始传递,但是她兴奋得忍不住今天就出来感受奥运圣火传递的气氛。“奥运火炬明天就要传到西宁了,我心里特别高兴。作为为西宁市“菜篮子”供货的个体户,我们要搞好商品流通,为奥运加油。”

  “我是一个农民工,更是一名中国人,我也要为北京奥运会加油,”来西宁打工的小伙子郑有权和记者说,“明天的火炬传递我要全程观看呢,虽然我去不了北京观看奥运会,有了这次经历,我也算参加奥运会了。”

  新华社青海西宁6月23日电(叶修武)青海省省会西宁取“西陲安宁”之意,是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古有“西海锁钥”之称。西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源远流长,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民俗风情绚丽多彩,是青藏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

  西宁地处青藏高原河湟谷地南北两山对峙之间,统属祁连山系,黄河支流湟水河自西向东贯穿市区。西宁市境内最高海拔4394米,市区中心海拔2261米。属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其特点是:气压低、日照长,雨水少,蒸发量大,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冰冻期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天然的避暑胜地,有“夏都”之称。全市总面积7665平方公里,非流动人口215.36万人。

  西宁是一座有着两千一百多年历史的高原古城,古称西平亭,曾是汉后将军赵充国屯田的地方、南凉的都城、唐蕃古道的咽喉、丝绸南路的要道、青藏高原通向中原的门户、河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正式建省。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9月8日成立市人民政府,为青海省辖市。1950年西宁市成为青海省人民政府驻地。

  西宁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多民族聚集、多宗教并存。西宁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业区与牧业区、汉文化与藏文化的三大结合部,是青藏高原人口唯一超过百万的中心城市,有汉、回、藏、土、蒙古、撒拉等34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4.36万人,占总人口25.55%。佛教、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并存,藏传佛教和教影响尤为深远,塔尔寺是我国六大藏传佛教寺院之一,东关大寺是西北四大寺之一。各民族团结奋斗,相濡以沫,谱写了灿烂的发展史,创造了辉煌的成就,赋予了丰富的人文精神,使西宁显现出包容、勤劳、开放、创新的城市文化特点。

  1992年西宁被国务院确定为内陆开放城市,先后与国内外许多城市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协作和文化交流关系。每年在西宁举办的“郁金香节”、“青洽会”、“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节庆活动,逐步扩大了“中国夏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经过近50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宁经济发展步入了崭新阶段。目前,西宁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各占全省的三分之一,财政收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各占50%以上。全省90%的调入商品和80%的调出商品经西宁中转,对全省其他州、地、市、县有较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